对于所有的父母来说,孩子的健康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初为人父人母,宝宝如果有一点点不舒服的都可能导致新手爸爸妈妈手忙脚乱,第一宝宝育儿网小编想说句:坚强些,因为你们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宝宝。这里小编不得不提一个沉重的话题——川崎病。
川崎病在医学上是种非常严重而且复杂的疾病,很多医学研究者觉得这种病是因为病毒或者细菌引起的。病症症状也非常吓人,像发烧,通常体温会非常高而且持续至少5天的时间,更要命的是抗生素对这种病起不到什么作用,如果宝宝出现发烧的症状,就意味着病情非常严重了。
川崎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川崎病的发病原因现在依然未明确,根据以前几次的小流行数据中显示,曾有家庭发病情况,临床上又有很多酷似急性感染表现,提示似有病原体存在。但综合往期病例患病儿以男婴较多,日本发生率也相对较高,但截止现在仍然没有找到直接致病病原体,感染的说法不能完全确立。有该病感染的案例中关注度最高的是链球菌,但从未由患儿体内分离到链球菌。也有提到一种在禽兽间致病的耶尔森(Yersinia)菌中的假结核型株感染,似与川崎病相关,但仍然无法找到确实的证据。
川崎病的病症有哪些?
川崎病的发病症状像发烧,患病幼儿患儿体温非常高,而且会持续至少5天的时间,下面的这些症状也出现在发病儿的身上,大家可以做一下参考:
1、身体局部或全身都出现皮疹,尿布接触的部位较严重些而且6个月以下的宝宝这种病症特别明显。
2、手掌和脚底有发红且肿胀的现象,指甲根部周围的皮肤出现破裂。
3、嘴唇红肿出现裂口,有的会出现草莓舌。
4、眼睛发红、发炎、巩膜的位置比较显著。
5、腺体肿胀,特别在脖子的一侧。
6、烦躁易怒或者无精打采,川崎病患儿比正常状况下的行为要怪异一些而且过度嗜睡,同时可能会伴有腹腹痛、头痛或者关节痛等情况。
7、川崎病可能导致血管发炎,同时有这种表现病状的包括心脏动脉(冠状动脉),这种发炎会导致血管壁变弱。在大多病例中血管壁会在几个月后恢复正常,但是在一些特殊的病例中,血管壁继续变弱,甚至可能还会像气球一样急速增大,从而导致脉瘤(即血管中充满血的肿块)。
川崎病应该如何治疗?
川崎病的致病因至今都不明确,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只能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暂时无法从根本上预防,家长能做的就是及早诊断然后采用,静脉内注射伽马球蛋白(一种人类抗体的混合物),这样可以帮助宝宝把患上动脉瘤的风险降到最低。
除了静脉注射伽马球蛋白之外,患病的宝宝还需要服用阿司匹林,初期要用高剂量待退烧之后再减少剂量。阿司匹林能够降低血液在受损的血管中凝块的可能性,虽然用阿司匹林很适合,但对于轻微病症的BB,像流行性感冒或者普通的感冒,就会导致严重的雷尔氏综合症。所以,在给宝宝服用阿司匹林之前,一定要首先咨询专业的儿科医生。
川崎病患儿应该怎样护理?
1、卧床休息:对待急性期体温发烧的宝宝应该强制性要求卧床休息,降低机体耗氧量,保护心脏。同时家长要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及伴随症状,并及时处理。
2、饮食清淡,营养均衡:保证患病宝宝饮食清淡且保证要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食或半流食,供给充足的水分,多给病儿喂水。一般患病宝宝因有口腔粘膜溃疡,所以在进食时很痛苦,家长要注意将食物晾凉后再吃。
3、皮肤粘膜的护理:家长需要密切观察患病宝宝皮肤粘膜病变情况,保持皮肤粘膜清洁,每天用柔软的毛巾或纱布擦洗宝宝的皮肤,注意动作轻柔不要擦伤;每次便后清洗臀部;剪短指甲,保持手部清洁,以免抓伤皮肤,脱皮处千万不可撕皮,以免引起皮肤感染;衣被质地柔软而清洁,避免穿着不透气的化纤布料做的衣服;每日用1-4%硼酸水棉球擦洗双眼,必要时涂抗生素眼膏;保持口腔清洁,鼓励孩子勤漱口,口唇干燥时可涂护唇油或金霉素鱼肝油。
4、心血管系统的护理:观察患儿有无心血管损害症状,具体表现症状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脉搏加快等,如果发现异常情况,立刻去医院就诊。
5、定期复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注意恢复期可能会发生冠状动脉瘤、血栓形成和心肌梗塞。
川崎病患儿的预防接种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重要问题:
1、丙种球蛋白阻滞活的病毒疫苗复制及后天获得性免疫建立;
2、川崎病恢复期儿童在接种活的或其他疫苗后的安全性问题。川崎病后全部预防接种推迟至少3个月(一般建议6月以后),因为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系统性血管炎,在应用活的或死的疫苗后病情可能会突然恶化。专业儿科医生建议非肠道的活病毒疫苗预防接种(麻疹、腮腺炎和风疹)应在丙种球蛋白后延迟至少5个月(一般建议6月以后),因为被动免疫抗体可能干扰免疫制剂免疫功能。但麻疹爆发期间,对于以前没有进行被动免疫的儿童,应早期谨慎应用麻疹疫苗,并且以后应复种疫苗。
也许这些患病的宝宝是不幸的,但家长们一定要以健康的心态来配合宝宝进行治疗,当然第一宝宝网也希望每个宝宝都能健康不要经受疾病痛疼的折磨,护理宝宝时要注意宝营养均衡同时加强宝宝的身体锻炼增强身体免疫才是治本的方法。您还可以阅读“新生儿患先天性心脏病如何治疗?怎样护理?”了解更多宝宝疾病相关知识。